Page 86 - 盐城市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工作宣传合集
P. 86
科学制定配套政策,坚决杜绝与民争利,不搞强拆强建,尊重农
民意愿,不强求搬迁进度、土地指标,让群众“放心搬”。
“住得好”更要“过得好”
整齐的书架倚墙而立,几名村民在书桌旁安静地翻阅书籍。
在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杉荷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图书馆,农
民洗脚离田,在这里读书看报。
“新型农民社区既要让村民集中居住,也要充分考虑配套服
务。”社区党委书记陈先扬说,目前党群服务中心、标准化卫生
室、幼儿园、乡情馆、文娱活动室、污水处理厂等已陆续投用,
还组建了专业保洁队伍、乡土人才志愿服务队等,服务社区群众。
江苏省提出,各地统筹考虑农民生产生活、产业长远发展、
乡村风貌塑造等实际需求,同步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,
并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。
居住形态的改变,正带来农民生产、生活方式的变革。涟水
县成集镇党委书记黄勇介绍,有 10 多名本地村民在条河村食用
菌示范基地打工,栽培食用菌,每人一天能赚七八十元。
在盐城市,新建的新型农村社区,靠工业园区的 68 个、农
业园区的 88 个、旅游园区的 8 个,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。
把改善住房条件,让农民早日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生活,
作为苏北乡村振兴的“牛鼻子”。江苏省的计划是,将此作为一项
长期性、系统性工程,在 3 年内改善苏北 30 万户农村住房条件,
切实提高群众生活品质。
(新华社 2020 年 1 月 7 日报道)
—— 81 ——